先生说:与其造一个数顷宽却没有水源的池塘,还不如挖一口数尺深但会有水源的井,这样才不会干枯。 当时,先生刚好坐在池塘边,旁边有一口井,所以他就用这个来比喻治学。
陆澄问:如今世风日下,怎样才能重现太古时期的淳朴民风呢? 先生说:一天就是一元。清晨醒来的时候坐起身,还没有接触任何事物,这个时候心中的清明景象,就像游历在伏羲所处的时代。
陆澄问:心要追逐外物,怎么办才好? 先生说:国君端身拱手,庄重肃穆,而六卿各司其职,天下才能大治。人心要统领五官,也需要如此。眼睛看的时候,心就追逐在颜色上;耳朵听的时候,心就追逐在声音上。如果国君选拔官吏的时候,要亲自去吏部;调动大军的时候,要亲自去兵部,像这样的话...
先生说:认识到善念萌发便发展扩充它;认识到恶念萌发就努力遏止它。扩充善念、遏止恶念是心志的体现,也是上天赋予人的聪明才智。圣人是拥有这种聪明才智,而学者则应当存养这种聪明才智。
陆澄问:好色、贪财、重视名利等,固然属于私欲,但是那些闲杂的心思,为什么也叫作私欲呢? 先生说:归根结底也是好色、贪财、重视名利滋生了这些闲思杂念,你自己从本源上寻找就会发现。例如,你心里自信绝对不会产生偷、抢、盗、劫的念头,为什么呢?你本心就没有那样的心思。如果你对...
陆澄请教志至气次的问题。 先生说:它的意思是说志向到哪里,气也跟随着到达,而不是朱熹说的,先要以立志为主,才能够接着存养意气。坚定志向,那么存养意气就包含在其中了。不意气用事,也就是坚定了志向。孟子是为了纠正告子的错误理解,才这样把志、&l...
陆澄问:程颐先生说:圣人论道是朴素谦卑,而贤人不一样,是自我抬高。这样说是什么意思? 先生说:不是这样。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显得虚伪、做作了。圣人像天一样,而宇宙间无处不是天。日月星辰之上是天,九泉之下也是天,天什么时候会自降身份到卑微的地位呢?这就是所谓的&ls...
陆澄问:程颐先生教学生说不应该在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之前求中和的状态。而延平先生教育学生要注意观察感情没有发泄出来之前的各种情形。他们的这些说法对吗? 先生说:都是对的。程颐先生是把中正看作一件事物,因为怕人们会在感情未发之前追求所谓中正平和。就像我一向把...
陆澄问:喜、怒、哀、乐等发挥出来的中正平和,一般人是不可能具有它的全体。如果平时心中没有喜怒,当一件应该高兴或者愤怒的小事情发生时,也能表现出来中正平和,这难道也可以称为中正、平和吗? 先生说:在一个时间或一件事情上,固然也能叫作中正、&l...
陆澄问:先生说颜回死了之后孔子的学说就逐渐衰落,这句话让人听后觉得惊疑。 先生说:孔子的门徒当中完全领悟了他的学说的人只有颜回,从颜回的喟然一叹可以看出来。孔夫子循循善诱,用渊博的知识教导我,用合乎礼节的思想来约束我是在他彻底领悟之后这样说...
陆澄问:身的主宰是心,心的灵明是认识,认识的起因是意念,意念的载体是事物。这么说对吗? 先生说:可以这么说。
先生说:学习就是时时存养本心。过去和未来的事情,想了有什么用?徒然丧失了本心而已! 先生说:讲起话来语无伦次,也能够看出他并没有存养本心。
尚谦向先生请教孟子和告子所认为的不动心有什么差别。 先生说:告子的观点是人为地把持着心,让它不动;而孟子的观点是把道义集中到心中,使它自然不动。 先生又说:心的本体本来就是不动的。因为心的本体是性,性就是理。人的性原本是不动的,理也是...
先生说:万事万物呈现在心中的时候,就是寂然无我;而当达到了寂然无我的境界时,万事万物也会呈现在心中。冲漠无朕是惟一的父亲;万象森然是惟精的母亲。惟精中有惟一,惟一中有惟精。 先生说:心外无物,就好像我的心中产生了...
先生说:现在跟我一样做格物学说的人,大多数还停留在口耳相传上。更何况那些只喜欢空谈的人,难道能够与此相反吗?必须时刻反省,学习克制,才能在存天理去人欲等精微之处渐渐有所收获。现在人们说话的时候,虽然口里在谈论着天理,却不知在那时刻已有多少私欲在心中萌生出来了!潜滋暗长的私欲,就算是用功体察也很难发现...
陆澄请教有关格物的学说。 先生说:格,就是纠正。纠正不正确的使它归于正确。 陆澄问:知止,就是明白至善原本不在心之外,而只存在于我们心中,而后志向才能安定。 先生说:是的。
陆澄问:格物是指在有所行动的时候用功吗? 先生说:格物没有动静之分,静的时候也是有事物存在的。孟子说必有事焉,就是说不管动静都要用功。
先生说:最难的功夫就是格物致知,这也就是之所以必须意诚的原因。意念真诚,基本上心就能自然中正,身自然也能得到修养。但是正心、修身的功夫也各有侧重点。修身是在感情发出之后,正心则是在感情未发之时。心正就是中正,修身就是平和。
先生说:从格物、致知到平天下,都是明明德。亲民也是明明德的事情。明德也就是本心的善,就是仁爱。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假使对一件事物感觉到失去,也就说明心中的仁德还有不完善的地方。
先生说:只谈论明明德而不兼论亲民的事,就会类似佛道两家的学说。
先生说:至善是人的本性,本性原本是没有丝毫恶的,所以叫作至善。止至善,就是恢复天性之本然而已。
陆澄问:至善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包含在人的心中,人的本心是至善所在的地方,所以不需要胡乱地去心外找寻志向的安定。志向安定,心就不会纷纷扰扰,平静且不乱动就能够心安,心安就能一心一意专注于至善。虑而后能得就是一定要费尽心思寻求到至善。这样说对吗? 先生说:大概...
陆澄问:程颐先生说:仁爱的人把天地万物和自己融为一体,视为一个整体。那为什么墨子主张兼爱,却不被认为是仁爱呢? 先生说:一言难尽。你们必须自己去体会才能够明白的。仁爱是孕育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天理,尽管它存在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但它的运行也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陆澄问:延平先生说,合乎天理又没有私心。那么,怎么区别这个合乎天理和没有私心呢? 先生说:心就是理。没有私心就是符合天理,不符合天理就是有私心。如果将心和理分开来讲,是不妥当的。 陆澄又问:佛家不沾染人世间的一切私欲,看上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