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写道:近代的学者,注重外在的知识积累而忽视了内在本心的存养,知识广博却遗漏了关键所在。所以先生特意提倡诚意,以针砭时弊,这实在是很大的恩德呀! 你对时弊洞若观火,那你又打算如何去拯救呢?我的思想观点,你的几句话都已经把它说明白了,我能再说什么?我能说什么呢!...
你来信说:担心先生的学说立论太高,而学生们用功时又过于简单,难免会产生谬误,就容易陷入佛教中的明心见性、定慧顿悟,这就难怪世人会对先生的学说产生怀疑。 这些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学说,是就学者的本心而言,学者的本心需在日常事物中体察、探究、实践、落实,实实在在用功,这其...
你来信说:你说知行应该同时进行,不应该区分先后,也就是《中庸》中的尊德行而道问学,两种功夫互相存养,互相促进,内外本末,不能分割,只能一以贯之。但是修行功夫不可能没有先后阶段的区别,就像知道是食物才吃,知道是汤水才喝,知道是衣服才穿,知道是路才在上面走。不可能还没见到是什么东西就先行事的。...
你来信道:真正的理论是能够指导实践的,而不实践就不足以称为认识。向学者指出的切实的方法,让学者们务必躬身实行,这样说是可以的。但是如果真的把实践当作认识,恐怕人们只会专门追求存养本心,而遗漏了万物之理,也肯定会有偏颇不通的地方,难道这是圣学关于知行并举的方法吗? 认知确切...
你来信说:先生注释的《大学》旧本提到对心的本体的认识是致知,孟子尽心的宗旨与此是相同的。而朱熹先生也用虚灵知觉当作是心的本体。但是因为认识的天性才会尽心,致知要依靠格物。 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这话是正确的。但是我看你说这话,大概是因为还有不明白的...
你来信说:听说您教导学生即物穷理就是玩物丧志,还拿了朱熹晚年一些关于厌繁就约、涵养本原等学说的书信给学生参看,我认为这可能有些不对。 朱熹所说的格物,是指在事物上去穷究万物之理。即用心在万事万物上探求到它们所谓的原本的理,这样就将心和理分而为二...
来信说:人的心体原本没有不清明的,但受到了气的拘束和物欲的蒙蔽,就很少有不模糊的。如果不通过学习、询问、思考、辨析来明晰天下的道理,那么就不能自然觉察善恶的原因、真假的区别,而纵情恣意,会产生不可言尽的危害。 你的这段话,大体上是似是而非的。大概是沿袭了朱熹学说的弊端,我...
你来信道:先生教人致知、明德,却又阻止他们即物就理,从事物上寻求天理。假若让懵懂昏沉的人深居端坐,不听教导和劝诫,就能够达到有了知识,德行清明的境界吗?纵然他们静坐时有所觉悟,对本性稍有领悟,那也是定慧之类的佛家的无用见识,难道果真可以通晓古今、通达事变,对治理国家有实际作用吗?你说:知者意之体...
你信中说:先生您所说的致知的功夫,是要保证父母的冬暖夏凉,怎样去奉养父母的诚意,而并非另有个什么格物,我想这恐怕不对吧。 你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揣度我的观点才这样说的,并不是我这样跟你说过。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难道还有能讲得通的地方吗?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想让父母冬暖夏凉、想要...
你来信写道:圣道的宗旨很容易明白,就像先生说的良知良能,愚夫愚妇可与及者。至于具体的细节,随着时间的变化,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需要学习之后才能明白。谈论孝道就是温凊定省这些礼节,现在谁不明白?至于舜不请示父母就娶妻,武王还没有安葬文王便兴师伐纣,曾子养志而曾元养口,小杖承受而大杖逃跑...
你来信中说:您说《大学》里格物的学说,唯指寻求本心,还勉强说得通。至于《六经》《四书》记载的多闻多见前言往行好古敏求博学审问温故知新博学详说好问好察等等,都是指在处事和辩论之中得到的,用功的内容和次序是不能弄乱和改变的。
你来信说:杨朱、墨子的仁与义,乡愿的破坏忠信,尧、舜、子之的禅让,商汤、周武王、项羽的放逐与杀戮,周公、王莽、曹操的摄政,这些事情都无从考证,我们将从何去听信呢?而且对于古今事变、礼乐名物还未考察识别,假如国家想要兴建明堂、建立学校、制定历律、操办封禅大典,又将发挥什么作用呢?所以《论语》中说&lsquo...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制定礼乐,必须具备中和的品德,他的声音能够作为音律、身高可以作为尺度,然后才有能力制定礼乐。至于器具等细节,那是乐功和祝史们的工作。所以曾子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笾豆之事则有司存也。尧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他的目的...
拔去病根,堵塞病源的学说没有在天下大白,那么天下人学习圣人,将会一天比一天感到烦琐艰难,最后沦落为禽兽夷狄还自以为学的是圣人的学说。我的学说虽然可能暂时让圣道明于一时,但终将是松了西边的冻,冰又在东边冻上了,前面的雾散开了后面的云又涌了出来,我就是喋喋不休地在危困中将我的学说宣扬至死,但对拯救天下也丝毫...
自夏、商、周三代之后,王道衰微而霸术昌盛;孔子、孟子死了之后,圣学晦暗而邪说横行。教者、学者不再以圣学为重。施行霸道的人,偷取与先王相似的东西,借助外在的知识来掩盖自己的私欲,天下的人都糊里糊涂地尊崇他们,圣道便被荒废阻塞了。世人相互效仿,整日妄求富国强兵的学说、倾轧诈骗的谋术、攻打讨伐的计策,以及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