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修易问先生:心里没有恶念的时候,心里空荡荡的,不知道是否也需要存养一个善念呢? 先生说:既然已经把恶念清除了,余下的便全是善念了,便恢复了心的本体了。就好比是太阳的光线被云遮蔽了,等云散去之后,太阳光便回来了。假若恶念已经去除了,又还要存一个善念在心里,那就是在太阳...
黄修易问先生:我近来用功,也还会感觉到不再有妄念产生,但内心深处还是一团漆黑,不知道要如何才能让它得到光明? 先生回答说:最初用功的时候,心里怎么可能立即得到光明?譬如奔腾的浊水,才刚刚存进水缸里,虽然已经开始了沉淀,但仍旧是浑浊的。必须等到沉淀的时间长了,渣滓才能自...
先生说:我教学生致良知,是要在格物上用功,那才是有根基的学问。天天有所进步,时间越长就越会觉得精细聪明。后世儒生们则教别人在万事万物上去寻找,那就是没有根基的学问了。当他还少壮时,虽然能够暂时在外在上修饰一下,不让过失显现。到了老年,精力就会衰竭,最终支撑不住。就像是没有根的大树,把它移栽到水边,虽...
有人就《论语》里志于道一章向先生请教。 先生说:仅仅志于道这一句话,就已经包括了以下很多句的功夫,不能仅仅停留在志道上。譬如要建房屋,志于道仅仅是心心念念地去选择地基和材料,将房子建成;据于德便是规划已成的房屋,让它可以居住;依于仁&...
有人问先生:读书是为了调习自己的心,它必不可缺。但是,读书的时候有一种科举的思虑会随之而来。不知道怎么才能避免它? 先生说:只要良知是真切的,即便是为了科举考试,也不会成为心的拖累。就是成了拖累,也容易发觉并且克服它。比如在读书的时候,良知知道有了强记之心是不对的,便...
有人问:生之谓性,告子说的这句话也算不得错了,为什么孟子却要否定呢? 先生说:天性固然是与生俱来的,只是告子的认识有些偏颇,他只知道它看成是性,却不明白这其中的主旨所在。如果明白了主旨,这样说也能算错。孟子也曾说形色,天性也。这也是针对气说的。&rdq...
先生又说:诸君下功夫,千万不可拔苗助长。有着上等智慧的人是很少的,一般的学者们没有道理能够直接进入圣人的境界。一起一伏,一进一退,都是下功夫的秩序。不能够因为我前些天用了功夫,而今天没有起到作用,便硬要逞强,装出一副没有破绽的模样。这就是助长,连前面下的功夫也都会被搞坏的。这并非小的过失。...
有一天,先生到禹穴游览,望着田间的禾苗,说:才多长时间,又长了这许多。 范兆期在旁边说:这是因为禾苗有根。做学问如果能自己种下根柢,也不会担心他们不成长。 先生说:谁没有根呢?良知便是上天种下的灵根,自然能够生生不息。只是为私欲所牵累...
一个朋友常常容易生气、责备别人。先生警告他说:学习必须能够反省自己。如果光是责备别人,只能看见别人的不对,而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如果能反身自省,就能看到自己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哪还有空闲功夫来责怪其他人?舜能够化解象的傲慢,主要在于他没有去发现象不对的地方。如果舜仅仅去纠正象的奸恶,就发现他的不对之处了...
先生说:朋友们在一起辩论时,难免有深有浅、有粗有细,或者有人急于露才、自我颂扬等等,都是毛病发作。当时便顺势对症下药是可以的,只是不可怀有鄙薄的心。这不是君子与人为善的心了。
有人问先生:《易经》一书,朱熹先生认为它重在卜筮,而伊川先生则认为它重在阐明天理。究竟该如何看待呢? 先生回答说:卜筮就是理,理也就是卜筮。天下的理,哪会有比卜筮更大的呢?只是因为后代学者把卜筮算作了占卦,因此把卜筮当成了雕虫小技。他们却不知道,现在师生、朋友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