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中说:良知,是心的本体,也就是所谓的性善未发之中寂然不动的本体,就是廓然大公,为什么一般人都不能持守,需要学习呢?中和、寂静、大公,既然也是心的本体,那么就是良知了。那么现今只需在心中体察,就应该是知无不良,然而中和、寂静、廓然大公实际上却没有,莫非良知还超...
信中说:周敦颐先生说主静,程颐先生说动亦定,静亦定,先生说定者,心之本体,这个静和定,并不是说不闻不看、不想不做。是指一定要保持认知、经常存养、保持遵循天理。然而保持认知、经常存养、保持遵循天理,明显是动的,属于已经发动,为何要称它为静呢?为何要说它是心...
来信中说:此心未发的本体,具体是在已发之前,还是在已发之中并主宰着已发呢?或者是根本不分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现在所讲的心的动、静,主要是从有事无事来说,还是主要从寂然不动、感应相通上来说呢?抑或是从遵循天理、顺从欲望上来说的?如果将遵循天理当作是静,顺从欲望当作是动,那么那些所谓的&lsq...
信中说:我曾经在心中试验过,喜怒忧惧等感情产生时,哪怕是生气到了极点,只要我心中的良知觉察到了,就会慢慢把它消解阻止,或者在刚开始产生时把它遏止,或者在发作的过程中把它制止,或者在发生后悔悟。然而良知似乎经常是在悠闲无事的时候能主宰着人的感情,与喜怒忧惧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呢? &...
来信说:昨天先生说良知就是照心。但我私下里觉得良知是心的本体;而照心,则是人所下的功夫,就是时时不忘检点、警戒自己的心,和思相类似。而先生您却把戒慎恐惧当作是良知,为什么? 能够让人戒慎恐惧,就是良知。
信中说:先生说:照心非动也,难道说它是静的,是因为它遵循天理吗?妄心亦照也,这难道是因为良知也在妄心当中,在妄心当中又未曾没有明细体察,而人的视听言动符合准则的全是天理呢?既然说是妄心,良知对于妄心来说也是照,而对于照心来说反倒是妄了。那么妄与息又有什么区别呢?...
信中说:谈到养生,关键是要清心寡欲。而能够做到清心寡欲,做圣人的功夫便算是完成了。然而私欲减少则自然心会清净,心的清净并不是说要隐居山林舍弃人事以求得宁静,而是想要让本心纯然合乎天理,没有一丝一毫的私欲。现在要做这样的功夫,在私欲产生时便把它克制住,但如果它的病根没有清除,未免会克制了东边的私欲西边...
来信中说道:佛家不思善、不思恶时认识本来面目的主张,同我们儒家依随物而格的功夫不同。如果我在不思善、不思恶时下致知功夫的时候,便已经想到善了。如果想要不思善恶,心中的良知便能自然处于清净自在的状态,只有在睡觉刚醒的时候可以达到,就是孟子的夜气说法。但是这种时间不能持续很久...
信中说:佛家有常提念头的说法,它就像孟子所说的必有事,先生您所说的致良知吗?也就是常惺惺、常记得、常知得、常存得吗?当这个念头被提起的时候,许多事物纷至沓来,也定会有恰当的方法去应付。但只怕当这个念头提起的时候很少,反倒放弃的时候很多,那样功夫便间断了。况且这个...
来信中说: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究竟什么叫明得尽?要怎么样才能做到便浑化呢? 良知本来就是自然光明的。气质差的人,缺点很多,遮蔽也厚,良知不容易呈现出光明。而气质好的人,身上的缺点少,也没有很多的遮蔽,只需略微增加一点致知的功夫,良知便自然...
来信中说:聪明睿智,真的是人天生的资质吗?仁义礼智,真的是人的本性吗?喜怒哀乐,真的是人原本就有的性情吗?私欲和客气,究竟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古代的英才,比如张良、董仲舒、黄宪、诸葛亮、王通、韩琦、范仲淹等等,他们功德卓著,都是由良知生发出来的,后人却不认为他们是通晓圣道的人,这是为何呢?如果说这...
来信说:过去周敦颐先生每每要求程颢先生去寻求孔子与颜回的快乐之处。我想问他所说的乐与七情六欲里的乐是一样的吗?如果一样,那么平常人一旦心意顺遂,也都能够快乐,又何必成为圣贤呢?如果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真正的快乐,那么当圣贤们遭遇到忧、怒、惊、惧等情况,这个真正的快乐还存在吗?而且君子心...
来信中说:《大学》中认为,心中有好乐、愤怒、忧患、恐惧等情感,便不能达到中正。程颢先生也说:圣人情顺万事而无情。所谓有情,《传习录》里用疟疾来比喻它,十分精辟。如果像程颢先生所说,圣人的情感便是不从心里产生而是在事物上产生,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随着遇到的事而产生了相应的情,那么,其中的是非...
德洪说:答陆原静的书信公开之后,读者们都很喜欢陆澄的好提问和先生精彩的回答,都看到了以前从未听说过的东西。先生说:原静的提问,只在认知上纠缠,我不得已替他逐段做出了疏解。如果真的已经懂得了良知,只在良知上下功夫,千万经典都会与此吻合,而异端的典学则会一触尽破,又何必如此节节分解?佛家中有扑人逐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