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传习录》由王阳明弟子所记,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的简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是儒家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一友举佛家以手指显出问曰:“众曾见否?”众曰:“见之。”复以手指人袖,问曰:“众还见否?”众曰:“不见。”佛说还不见性。此义未明。先生曰:“手指有见有不见,尔之见性常在。人之心神只在有睹有闻上驰骋,不在不睹不闻上着实用功。盖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戒慎恐惧是致良知的工夫。学者时时刻刻学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工夫方有个实落处。久久成熟后,则不须着力,不待防检,而真性自不息矣。岂以在外者之闻见为累哉?”
【原文】
 
一友举佛家以手指显出问曰:“众曾见否?”众曰:“见之。”复以手指人袖,问曰:“众还见否?”众曰:“不见。”佛说还不见性。此义未明。
 
先生曰:“手指有见有不见,尔之见性常在。人之心神只在有睹有闻上驰骋,不在不睹不闻上着实用功。盖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戒慎恐惧是致良知的工夫。学者时时刻刻学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工夫方有个实落处。久久成熟后,则不须着力,不待防检,而真性自不息矣。岂以在外者之闻见为累哉?”
 
【翻译】
 
有位朋友举出了一个例子,说一位禅师把手指伸出来问:“你们大家看见了吗?”众人都说看到了。然后禅师又把手指缩到袖子里去,又问:“你们还能够看见吗?”众人都说:“看不见了。”禅师便说众人还没有见到性。这位朋友不懂得这段话的意思。
 
先生说:“手指有时能看到,有时看不到,但是,你悟到的性是一直都在的。人的心神只在所见所闻上驰骋,而不在看不到或听不到的东西上切实用功。但是,不见不闻才是良知的本体,戒慎恐惧则是致良知的功夫。学者时时刻刻都去寻找他看不见或听不到的本体,功夫才会有一个着落。待时间长了,功夫变得纯熟,那就不用再费力了,不用再提防检点,而真性自然也会生生不息了。岂能因为外在的见闻,而被它们牵累呢?”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