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曾两位年轻人到我这里,跟我详细备至地说了你恳切向道的心意,我深感欣慰和挂念。像你这样,真的可以称得上是笃信好学的人了。只可惜我正在为家父守丧期间,心情忧伤,未能和他们两个细谈,然而,他们两个极有志向,每次见面就会觉得他们有所进步。从我的角度而言,我实在不能辜负他们的远道而来的用意,对他们来说,也没有...
来信中曾说:谢良佐先生曾经问天下何思何虑,程颐先生说:有此理,只是发得太早。从学者的功夫来说,固然是必有事焉而勿忘,但也应当明白何思何虑的气象,放在一块综合起来看才对。若没有看清楚这种气象,就会滋生期望过高与助长的弊病;如果明白了何思何虑,但忘必有...
来信中写道:但凡学者刚刚开始懂得做功夫,就应当认识圣人的气象。大概认识了圣人的气象,把它当作准则,真切实际地去下功夫,才不会有差错出现,才是作圣人的功夫。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先认识圣人气象,过去的人有这样说过的,然而也是欠缺要领,圣人的气象自然是圣人的,我们从何处能够体认...
信中写道:先生所说事上磨炼,一天之内,不管有事没事,只一心培养心体的本原。如果遇到事情有了感触,或自己有了感解,心中已经感觉到了,怎么能认为是无事呢?但是大致上觉得事理应当是因为此事聚精会神地思考一会儿。而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处理,则是尽我们的本心罢了。但是仍然会有事情处理得好或不好的...
来信中说:春天承蒙您再次教诲致知的学说,我已经深知如何用功,觉得比以前尤为简单了。但是我心中认为,对于初学者而言,还应当再带上格物的意思,使他们知道入门的地方。本来致知格物是一起用功的,但在初学者还不知道从何处下手的时候,先说格物,这样才能懂得致知。等等。 格物是致知的功...
你信中说:现在为朱熹、陆九渊争辩的还大有人在,未曾停止。我每每对朋友说,圣学已经很久不得昌明了,姑且不必再枉费心机去为朱熹、陆九渊争辩谁是谁非了。只依据先生的立志来点化人,假若此人真能辨别出这个志向,决意要把圣学弄明白,那么他已经基本上明白了。朱、陆二人谁是谁非,即使不去辨别,他自己也会自...
来信中说:严时亨引用程颐先生的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便已不是性,问朱熹为什么不能说,为什么不是性,朱熹回答说:不容说者,未有性之可言;不是性者,已不能无气质之杂矣。两位先生的话我都看不明白,每次看书看到了这里,就会有疑惑,因此向先生请教。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