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先生对于《大学》当中格物等观点,全以郑玄作注、孔颖达作疏的《礼记大学》为准,即朱熹等大儒们认为是误本的那一版本。开始听说时我感到十分惊讶并且对先生的学说抱有怀疑。后来,我用尽心力,综合起来后进行参照对比,再向先生本人请教。最后我才明白先生的学说像水之寒冷,又像火之热烈。正如《中庸》中...
徐爱问:《大学》中在亲民一词,朱熹认为应当写作新民,并且后面的文章有作新民的词句,可以作为他的凭证。先生却认为应当依照旧本作亲民,您这样认为也有什么依据吗? 先生说:作新民的新,意思是自新之民,自我更新,与&lsqu...
徐爱问:《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朱熹认为是说事物都有特定的道理,这好像和您的学说有抵触。 先生说:要在具体的万事万物上寻求至善,就是把义当作是外在的东西了。至善是心的本体,只需明明德达到了精一的程度,那便是至善了。显然这并没有脱离客观事物...
徐爱问:世上有万事万物的道理,而只在心里去追求至善的境界,恐怕难以去探究完吧? 先生说:心就是理,难道天下有什么事物和道理是在人心之外的吗? 徐爱说:比如侍奉父亲的孝道,辅佐君王的忠心,结交朋友的诚信,治理百姓的仁义等等,这当中有很多...
郑朝朔问:至善也需要从具体的事物上探求吗? 先生说:只要使自己的心达到纯然天理的状态,那就是至善,在事物上怎么探求呢?你姑且举几个例子出来谈一谈。 朝朔说:以孝顺父母为例,怎样合理地进行防寒降暑适度,怎样做到得当地侍奉,都必须处理得恰...
徐爱因为还没有领会先生知行合一的教导,和宗贤、惟贤反复争辩后,仍旧不能了然于胸,于是请教先生。 先生说:举个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徐爱说:现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人人都明白,但事实上却没有办法完全做到,由此可见,知与行分明是两件事。
徐爱问:昨天听先生讲止至善,觉得有了用功的方向,但细想起来总觉得和朱熹格物的观点有不一样的地方。 先生说:格物是为止至善下的功夫,既然明白了至善,也就明白了格物。 徐爱说:昨天用...
徐爱问:先生将博文当作是约礼的功夫,对此我加以深思但还不是很明白,因此向先生请教,请您帮我讲一讲。 先生说:礼即是理,理表现出来就是文,文中隐藏看不见的就是理,礼、理其实是一...
徐爱问:拿先生对精一的理解来推敲朱熹的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这句话似乎有弊病。 先生说:对。心只有一个。道心是指没有染上私心杂念的心,被私欲限制了的便称之为人心。同样,如果人心能够去除私欲也可成为道心,道心失去了纯正便变成了人心,...
先生说:韩愈是文人学士中出类拔萃的人,王通则是贤明鸿儒。因为文章诗词的缘故,后人相对更加推崇韩愈,但实际上韩愈比王通差很远。 徐爱问:那么如何解释王通仿作经书这种过失呢? 先生说:也不能够全盘否定仿作经书的事。后世儒生们著书立说、阐经...
徐爱说:后世文人的一些著书阐述也是必要的,以《春秋》为例,假如没有《左传》作为它的注解,后人恐怕难以读懂。 先生说:如果必须有《左传》为《春秋》注解,众人才会明晓,那岂不是像歇后语一样了?圣人为什么要写如此隐晦难懂的文章呢?《左传》的文章大多来自鲁国旧史书,如果《春秋...
徐爱说:孔子作《六经》,目的是要去人欲,存天理。因此孔子不想将春秋五霸之后的事详细地展示给世人,这是自然的。但尧舜以前的事,为什么也略而不论呢? 先生说:一来,伏羲、黄帝,时代已经久远,事迹零散,可以想象,流传下来的很少。而且那时世风淳朴,不会有注重行式、喜好华文的风...
徐爱说:朱熹论述《六经》时,把《春秋》算作史书一类。史书是专门记载具体的历史事件的,这恐怕和《五经》的体例宗旨有点差别。 先生说:记事的角度看是史书,载道的角度看是经典。事实是天理的表现,所以天理就是事实。因此《春秋》也是经典,其余四经也可以看作是史书。《易》是伏羲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