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传习录》由王阳明弟子所记,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的简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是儒家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京中争论大礼议
王阳明远离京城,在老家赋闲讲学的这段时间,京城却是闹得不可开交。前面讲到嘉靖皇帝朱厚熜继位时虽然年幼,但却是一个十分有自己思想的人。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二十二日,朱厚熜从安陆藩到京城,在还未进城的时候,便和朝中的当权者发生了冲突。
 
由于正德皇帝朱厚照无子嗣,他的母亲便下旨命朱厚熜为“嗣君”,是以“兄终弟及”的原则即位,但是等朱厚熜真正快到北京时,却要以“皇太子”的礼仪来迎接他进城。礼仪的规模降级了不说,连辈分都发生了变化,本是堂兄弟最后成了子侄。朱厚熜知道后十分不满,他认为自己不是来当皇太子的,而是继嗣皇位,于是派人将自己的意思传达给朝廷。当时安排礼仪的官员们为此请示大学士杨廷和。杨廷和却不以为然,坚持要朱厚熜按照早已安排好的礼仪进行,应从皇城的侧门东安门进城,进城后暂时住在皇太子读书的地方文华殿。朱厚熜见杨廷和坚持要按照皇太子的礼仪来迎接他,干脆就不进城,并回复杨廷和如果硬是要按照原来的礼仪不变,他宁愿回去做安陆的藩王,也不愿意到京城当皇帝。假若真是这样,杨廷和也就得不到什么好处了。因为当时距正德皇帝去世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如果再不让新皇帝继位,国无君主,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杨廷和赶紧派人去劝说,同时还请示皇太后,说明事情的缘由。正当双方僵持不下时,皇太后下旨新皇帝即刻进城。无奈之下,杨廷和再三劝说朱厚熜失败后,只好按照朱厚熜的意思去做。随后朱厚熜从皇城的正门大明门以新君的身份进入京城。他拜过死去的明武宗,拜过皇太后,接着在皇城的奉天殿登上了皇位。这次的冲突,是朱厚熜同这些权贵们的第一个回合的斗争,并且胜利了。
 
登基之后的朱厚熜很快又和当朝的权贵们陷入另一场争论中,这次是围绕新皇帝生父的尊号等问题,争论反反复复维持了大概三四年。因为是以争论“礼”为开端,争论“权”为结尾,因此这场争论被称为“大礼议”。由于这次争论席卷了几乎所有的官员,可以说这次争论是明朝政治史上较为重大的事件。
 
大礼议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杨廷和为代表的当朝权臣们,他们认为只有明武宗的父亲孝宗才是皇父,而明世宗朱厚熜的父亲应该为皇叔父。另一派是朱厚熜及支持他的臣子们,他们则认为皇父应该是明世宗朱厚熜的父亲,而明武宗的父亲应该是皇伯父。这两派从表面上看是为了朱厚熜父亲的称呼等问题展开的,但是实际上却是两种学派的争论,即理学和心学。
 
称武宗父亲为皇父的一派是受到程颐学说的影响,而称世宗父亲为皇父一派是受到心学的影响,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合乎人情的。
 
王阳明曾强调礼乐制度的根本就在于合不合乎人情。这个观点在弘治十七年,王阳明主持山东省乡试时为议“国朝礼乐之制”的测试题给出的答案就可以看出。这篇答案中王阳明反复强调的是合乎人情才是礼乐的根本,既然明世宗当上了皇帝,那么他的父亲理所当然就是皇父,这是符合人情的。但是杨廷和为首的朝臣们则认为明武宗的父亲才是皇父,明世宗继嗣武宗的皇位,自然便要同自己的亲生父亲割断关系。所以说,这是理学与心学之间的斗争,也足可见王阳明的心学已经对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造成很大影响。 
上一篇:桃李满天下
下一篇:晚年喜得子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