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一去世,朝中的当权者们倒大大松了一口气,守孝三年,就意味着王阳明在这三年内都不会对他们构成威胁,造成不利。即便如此,当权者们还是继续弹劾王阳明,甚至包括他的学说,心力交瘁的王阳明终于抵挡不住,病倒卧床。
当然,在家守孝的日子里,王阳明并不总是病着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反而能够平静地化解心中任何的痛楚,逐渐从丧父的悲痛中解脱出来,病情渐渐好转,心情也渐渐明朗。特别是他门下的学生越来越多,事业逐渐以讲学为主,他的学说没有成为伪学,反而被发扬得更加广远。
嘉靖二年(1523),又到了每三年举行一次的科举会试。这一次最后一场的“策论”题竟然是要求考生对心学做出评论,这道题惹怒了很多参加会试的王阳明的学生。因为,在当时而言,这道题的意图就是要考生对心学进行评价或者抨击,是有意掀起对心学说的批判。
王阳明的弟子王珊一见这道题,当场就掷笔离开了考场。人们都说他意气用事,不应该就这样而丢掉走入仕途的机会,也可惜了多年来的悉心准备。王珊倒十分坦然,并不因为自己的行为而懊恼,他认为假如要昧着良心批判自己的师门,那还不如一辈子都不当官。
王阳明另外几位参加会试的学生虽然没有当场离去,但是在答卷中却是理直气壮地阐释了心学。令人诧异的是,这几名学生后来竟然都被录取了。王阳明的学生钱德洪在这年的会试中落榜,回到浙江后见到王阳明,他并不为自己的落榜而失望,反而是为老师的学说受到如此待遇而愤慨。王阳明听后反倒说,心学从此之后要白于天下了。
钱德洪听后,很是不解。王阳明解释道:“我只是跟我的学生讲学,自然我的学说只能在学生们之间流传,天下人不可能皆知。这一次,集聚天下考生的会试竟然以我的学说来命题,不管是批判还是赞同,我的学说大告于天下,这是事实。一次会试,岂不是在宣扬我的学说?”钱德洪听后,忙点头称是。那些本来想扼制心学传播的人没想到却义务地传播了心学。
嘉靖三年(1524),王阳明待在老家的第二年,受郡守南大吉的邀请,到稽山书院讲学。这一次讲学又将心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王阳明在稽山书院讲学的消息一传出,很多文人志士都从天南地北赶来。一时间,稽山书院里人满为患,人多的时候,一个僧舍里竟然住有十多个人。没有多余的床铺,大家就轮流睡觉,可见当时来听王阳明讲学的人之多。冬去春来,王阳明在这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而这些学生每个人都对王阳明的讲学赞叹不已,这些学识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在糊涂中领悟了清醒。而王阳明也在讲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为了更好地讲学,他让每个新来的学生都先经过自己得意门生的熏染,略领入门之学后,再亲自传授。
这一年八月十五,王阳明和学生们大摆宴席,共度中秋。大家借酒助兴,场面非常热烈。载歌载舞中,王阳明忘却了所有的烦扰,这算得上是这么年来少有的高兴。看着这个场景,王阳明深感欣慰,心中兴起一种教书育人的满足感。从他当时所作的一首诗中可以看出: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成郑康成。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只是短短的几句,就能感受到王阳明的喜悦之情。教书育人,修身养性,这是多么惬意而又高兴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