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明武宗朱厚照因病逝世,他的堂弟朱厚熜即位,就是后来的明世宗嘉靖皇帝。这个年仅十五岁的小皇帝上位不久就下旨令王阳明赴京。原来,王阳明的大名朱厚熜早有耳闻,他不仅讲学天下,还能够带兵打仗,因此,对这位传奇的文人十分感兴趣。
再上告捷疏后的王阳明遭受着各处的浊水,新皇帝的这道旨意让他看到了希望,身上的冤屈终于能够得到洗刷的机会,就好像一个崭新的时期就要到来了。这之前,有关平定朱宸濠叛乱一事,朝廷都没有个交代,甚至任何的抚恤都没有给予。
六月二十日,王阳明奉特旨上京,去京的路上他还回了趟老家探望久别的父亲,可见当时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和快意,过去多少年的坎坷和磨难似乎终于要守得云开见月明。但是,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说变就变,人算远远不如天算。当朝的那些同王阳明对立的官员们听到新皇帝要召王阳明进京的消息后,开始有所担忧。更何况王阳明的才能与学问确实是无人能及的,他一旦来京城,那定会形成竞争。当时的朝廷新皇帝刚刚即位,一切都还处于混乱当中。尽管皇帝十分赏识王阳明,毕竟他手中的实权还不够大,为了稳定局面,只好下旨让王阳明继续待在南昌,其他一切事宜再等朝廷消息。
刚到老家的王阳明就接到了皇帝的旨意,满心的欢喜再一次变成了泡影。到了正德十六年(1521)七月二十八日,王阳明接到了南京兵部尚书任命书。但是,有关平叛一事还是没有任何动静。直到十一月初九,朝廷才终于有了动静。在平叛乱中有功的人员都受到封赏,王阳明也因此而被封为“新建伯”,但是这个爵位的名称仅仅是个空号,如果按照当时的规定,新建伯是应该有薪资的,可是王阳明却没有得到。
等了整整两年,最后等到这样一个结局。王阳明没有坚守住“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的原则,他向皇帝呈上了一封奏疏——《辞封爵普恩赏以彰国典疏》。奏疏中,王阳明以“承蒙圣恩,才能在短时间内平灭叛乱”“功在那些冲锋陷阵的人,而不在己”“身体每况愈下”“父亲久病在身”等原因恳请朝廷收回授予“新建伯”的成命。奏疏虽然写得婉转,但是不满的情绪却也显现了出来,朝中也无人能驳。最后朝廷又下了一道诏书,封王阳明祖上三辈都为新建伯。这份荣誉在当时人看来是相当的高,因为明朝自从开国以来,除了跟随明太祖打天下的功臣之外,获此殊荣的文臣也不过两位。但这对于王阳明来说其实没有多大的用处,只是在墓碑上可以多刻一行字而已。
获封新建伯时,王阳明正好在老家为父亲庆祝生日,很多亲朋好友前来祝寿的同时还祝贺王阳明获此荣誉。父亲王华当是了解儿子的心情,他冷静地说:“儿子在外打仗平乱五年,这期间我们父子没有见过一面,我没有任何怨言,因为这是他的职责,我只是担心他的身体。这么多年,经过大大小小的事情,人人都羡慕我儿的幸运,还有我王家的荣光。但是,所谓福祸相依,我只希望我儿应时刻记住人以为荣,我以为惧也。”
老父亲的一席话不仅说服了王阳明,还使得在场的人都啧啧称道。没过多久,父亲王华便逝世,王阳明留在家中为父亲守孝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