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曰:“仙家说到虚,圣人岂能虚上加得一毫实?佛氏说到无,圣人岂能无上加得一毫有?但仙家说虚从养生上来,佛氏说无从出离生死苦海上来,却于本体上加却这些子意思在,便不是他虚无的本色了,便于本体有障碍。圣人只是还他良知的本色,更不着些子意在。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未尝作得天的障碍。圣人只是顺其良知之发用,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何尝又有一物超于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碍?”

【原文】
 
先生曰:“仙家说到虚,圣人岂能虚上加得一毫实?佛氏说到无,圣人岂能无上加得一毫有?但仙家说虚从养生上来,佛氏说无从出离生死苦海上来,却于本体上加却这些子意思在,便不是他虚无的本色了,便于本体有障碍。圣人只是还他良知的本色,更不着些子意在。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未尝作得天的障碍。圣人只是顺其良知之发用,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何尝又有一物超于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碍?”
 
【翻译】
 
先生说:“道家讲‘虚’,圣人岂能在‘虚’上再添加丝毫的‘实’?佛家讲‘无’,圣人又岂能在‘无’上再增添丝毫的‘有’?但是,道教说虚,是从养生的方面来说的;佛教说无,又是从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上来说的。他们在本体上又着了一些养生或脱离苦海的私意,便就不再是‘虚’和‘无’的本来面目了,在本体上有了阻碍。圣人则仅仅是还原良知的本色,不会夹带一丝一毫的私意。良知的‘虚’,就是上天的太虚;良知的‘无’,就是太虚的无。日、月、风、雷、山、川、百姓、物件等等,凡是有形貌颜色的事物,都是在太虚无形中发生运动的。从未成为过天的障碍。圣人仅仅是顺应良知的作用,这样,天地万物都在自己良知的范围之内,何曾有一物是超乎良知之外,而成为障碍的呢?”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