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之水,学宗孔孟

王阳明学说的源头来自孔子的仁学和孟子的心性论。孔子阐发仁爱之心来自于人的天然之情,礼则是行仁的规范。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说行人的天然之情(这里有仁爱当然也含有私欲)要以礼来节制。孟子继承孔子思想,创出良知良能说,提出了人性本善之论。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指出良能就是人不用学习就能做到的,良知就是人不用思考就会知道的,良知的内核就是道德伦理。孟子认为良知能够明辨是非。
 
王阳明讲心,讲性,讲良知,讲仁,讲诚,讲修齐治平,讲万物一体等等,实际上多得之于孔孟儒学的初衷。作为其思想体系基本框架的所谓良知、良能、诚意、明德、亲民等等范畴,基本上都来自《孟子》和《大学》。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主张,认为良知即是天理,要求人们首先认识和恢复内心所固有的天理,并由此推及自己的良知于事事物物。在孟子那里,良知本是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王阳明进一步阐扬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把先验的道德良知视为作为世界本原的天理,因而良知便成为人人心中不假外求的道德本原。
 
王阳明解释说:“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君子戒惧之功,无时或间(间断),则天理长存,而其昭明灵觉之本体,自无所昏蔽,自无所牵扰,自无所歉馁愧怍,动容周旋而中礼(合乎礼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斯乃所谓真洒落矣。是洒落生于天理之常存,天理常存生于戒慎恐惧之无间(间断)。孰谓敬畏之心反为洒落累(牵累)耶?”孔孟重人伦亲情,并由此推爱于民物,王阳明对此深契之。他把致良知的哲学扩展到万事万物。按照他的说法,圣人之心应以天下万物为一体,每一个人都应将自己的良知是非推广到天下,如此便能救社会于水火之中。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