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的流传

在明朝的历史中,王阳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王阳明自幼习文,精读史书,11岁便能作诗;12岁时立志要“读书做圣人”,而不是读书登第做状元;15岁,独自出塞外练习射箭、骑马,并且考察军势;17岁,在结婚之夜不见了踪影;28岁举进士;34岁因仗义抗旨,惹怒了宦官刘瑾被关进牢狱,随后发配到贵州龙场做驿丞,却在此荒僻之地悟出了圣人之道;三年之后,调往江西庐陵任知县。此后,他一介书生却身历疆场指挥作战,屡战屡胜。官至南京兵部尚书,被封新建伯。期间,还平定王室内部的叛乱,活捉军事政变的主谋——宁王朱宸濠。
 
除了建立事功之外,王阳明还精通儒释道三家之说,最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把中国古代的哲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他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广收门徒,传道讲学,其影响深远而广泛,不仅被后世人称为达到“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之人,还被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推崇。如: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在击败俄国海军后亮出一个腰牌,上刻“一生俯首拜阳明”,“阳明”就是王阳明。后世研究王阳明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心学”。
 
王阳明被世人称为“百世之师”,“心学”主张包涵了哲学、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学术思想精深,内容极其丰富。
 
在明代学界,王阳明的心学掀起了汹涌大波,成为波澜壮阔的主流思想之一。“龙场悟道”是王阳明心学的起点,这为心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之后心学构建起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心学在继承了孔孟学派的“良知”“尽心”以及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朱熹先验范畴的“理”为本体学说。
 
从思想史的发展轨迹看,心学可以说是儒学的自我革新,也是儒学的最后一个高峰。在世界观上,王阳明坚持“理”主宰主体“心”的理念论,建立起了以“心”为本,以“心即理”为第一原理的心性主体论。他提出“知行合一”,认为知与行不仅是一种言说,而且应是言说的当下行为现身。心学对良知所做的先验道德本体的构想,发展了孔孟的学说。王阳明说:“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致了“良知”便是“尽心知性”,就成了圣人。此外,王阳明提倡圣凡平等观,认为圣人与凡人一样,并不是什么都知道并能做到的,只是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良知。因此,在他看来,圣人和凡人只有一点差别,在于能不能发现自己内心的良知。
 
心学的流传使得很多人都远道而来,前去求学。因此有人说:“守仁弟子盈天下,其有传者不复载。”王学流传后世主要是泰州和龙溪两个学派。泰州指的是王银(后改名王艮)及其学派,龙溪指的是王畿及其学派。
 
王艮是心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的思想以阳明心学为源,却又不囿于此。他的学识博大渊深、包涵很广,在哲学、伦理、社会政治以及教育、文化等方面,都有丰富翔实的论述,构成了泰州学派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特色。王艮的“百姓日用是学”“百姓日用之道”,是他思想的闪光点和泰州学派思想的主旨。他把“天理”称作“天然自有之理”,事实上是等于“认欲为理”,把人的生理需求和物质欲望看作是“天理”的一部分。王艮把“天然自有之理”称作“天理良知”。他所提倡的“格物说”,构成他讲学传道的思想基础。王艮说道:“身是本,天下国家是末”,“格物”必先“正己”,“本治而末治,正己而物正”。王艮的这番话,明白地指出“正人必先正己”。
 
独领一代思想的领袖风骚,占中国哲学史一席之地的王艮和他所创建的泰州学派,从形成就受到人们的许多好评。黄宗羲曾在他的巨著《明儒学案》中说道:“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泰州以后,其人多能赤手以搏龙蛇……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诸公掀翻天地,前不见有古人,后不见有来者。”从中可以看到黄宗羲对王艮的肯定。
 
王龙溪是明朝中晚期心学的代表人物,对心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且对日本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龙溪学派进一步吸纳了佛家、道家的思想方法与成果。“念”是王龙溪思想中特别重要的观念,一念功夫不仅在他的思想系统内统合了用力于良知心体的先天正心功夫和用力于经验意识的后天诚意功夫,而且也让王阳明以诚意为中心的致良知功夫论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王龙溪比较关切的是王阳明对于无之精神境界的追求。他对于佛教的人生境界的吸收和融合也比王阳明彻底,这是龙溪所做的最有价值的学说。此外,龙溪对于王阳明的良知说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阳明以知是知非论良知的基础上,他提出四无的主张,以无为宗,注重心体之悟。针对天泉证道,龙溪与钱德洪的思想产生分歧,龙溪用“先天正心之学”和“后天诚意之学”概括和阐发了自己与钱德洪的思想重点。在此后的讲学活动中,王龙溪逐渐地吸收各学派的精华,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后作《钱绪山行状》《天泉证道纪》等文章。
 
罗念庵是王门后学的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从念庵的思想主旨来看,可归为王门“归寂派”。罗念庵归寂主静之学,以良知返归寂体的过程为格物致知,就是认为良知必须经过实地锻炼而获得。念庵主静的思想,并不是要做世界的隐者,他的主静只是求良知本体的功夫,他获得静明之本体是要以之应世。他一生躬行实践无欲主静功夫,重新阐释了王阳明的致良知教,而备受中晚明时期学者的青睐,被称为得阳明真传,补救心学之弊的功臣。他曾说:“儒者之学在经世,而无欲为本。夫唯无欲,然后用之经世者,智精而力巨。”罗念庵的学术思想的形成受到了很多人的影响。王阳明的“致良知”观点是念庵思想的基础。龙溪学派和泰州学派也提供了一些见解。总的看来,念庵在心学的基础上还是有很大的突破,“归寂”的学说对心学也起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
 
从心学的流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儒学的最后一个高峰也曾是那么辉煌。王阳明开创了儒学新天地,不愧为一代“心学”宗师。他的弟子们承蒙师传,不断地钻研思考,创立了独一无二的门派,为心学的发展和流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心学也没有被历史淹没,它存在于现代的生活中,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还有着一定的影响。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