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传习录》由王阳明弟子所记,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的简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是儒家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做人要有良心
“致良知”的观点,人们认为这是王阳明晚年所悟出和时常放在嘴边的。王阳明自己也说,在他一生的讲学当中,“致良知”是最重要的。不过,后来根据他的学生说,王阳明在一开始时是说“致良知”,但是到了后来只说“良知”。
 
不管是先前王阳明所讲的“去人欲而存天理”“知行合一”,还是后来提出的“致良知”“良知”,这些都是王阳明在不同的阶段对自己的学说进行的总结。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王阳明心学体系在不断完善,晚年王阳明越来越只讲“良知”,到了这个时候,王阳明可以说是真正地建立了心学。
 
什么是良知呢?王阳明认为,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对善恶的区分,而这个区分就是良知。多年来百死千难的经历最终让王阳明悟出了圣人的根本,他强调良知是每个人生来就具有的,且是永远存在的,不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所以说良知就是我们的本心,也是我们为人的根本。良知作为人存在的根本,它是生命的本源,是存在于人心灵当中的天地万物的纲。放在现实生活中来说,我们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要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不过这个付诸实践的过程总是会受到外界事物的打扰,人的五官四肢是无时无刻不在同外物打交道的,假如被这些外物所引诱,只管满足和追逐欲望,那么本质就会被掩盖,人的生活就偏离了良知这个根本,人也不能称作是一个完整的人。这就讲到一个“致良知”的问题。王阳明认为良知是本体,致良知是功夫。这个功夫不仅要求自觉地去意识良知作为本体的存在,还要将良知在生活当中表达出来,回归到良知本身,返回本心。没有了私心杂念,自然就能够区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生活会变得美好,生命也会因此而焕发华彩。
 
因为良知是根本,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一样是属于方法,所以大约从嘉靖三四年开始,王阳明对弟子们讲学已不经常说“致良知”,而只是强调“良知”。先圣的经典《六经》,也曾说“良知”二字是圣学的精髓。
 
良知的学说提出来以后,王阳明讲知行合一,这个知不仅仅是指知识学问了,更是指良知。
 
王阳明说良知,是突破了宋儒思想的束缚,完全是另一种新的风格。通过讲学,王阳明的思想和学说被广泛传播,就好像一场新兴的革命,解放了当时的思想。 
上一篇:晚年喜得子
下一篇:天泉证道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