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乡约,办社学,衙门成了书院

南赣,这个在当时令很多官员望而生畏的地方,王阳明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率兵剿灭了当地的匪患,可谓功高劳苦。朝廷为了表彰王阳明的功绩,将其从正四品都察院佥都御史晋升为正三品右副都御史,并且王阳明的养子正宪也因此被封为锦衣卫百户。
 
就在朝中很多人都为王阳明的晋升而唏嘘感叹的时候,王阳明并没有沉浸于自己昔日的功绩中,而是已经开始思考如何治理,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确,剿灭匪患可以在一两年之内完成,然而要想训导当地百姓安分守己,本本分分地为人处世,却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因为,在当地很多普通的百姓心中法制的观念相当淡薄,缺少礼制的教化。为此,王阳明已经暗下决心要用“圣贤”之道来教化当地百姓。他多年来饱读经书,立志成为“圣贤”,那么,当下就正好可以验证一下自己的理想。
 
南赣之地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仅靠自己的力量是万万不可做到的。而能够承担起教化百姓的当属地方的父母官。但是,长期以来,官吏人浮于事、营私舞弊的事实已经使官吏在百姓心中威风扫地。而当地之所以长达几十年来惨遭匪患的影响,当地官员的责任重大。想到这些,王阳明内心不免增添了些许惆怅。但是,不能因噎废食,经过这一年的接触,王阳明也了解了其实有很多官员是希望能够有所作为的,倘若能够建立完善的治理模式,为每个官员教化百姓都制定一个模式,那么就能够有效地降低官员个人素质对治理的影响。
 
王阳明做事向来雷厉风行,一旦他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可行的事情,就会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教化百姓、为官一方对他来说也并非是第一次,之前他在庐陵做知县时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他首先是把自己的治理之策告知手下的官员,痛陈利弊,尤其强调当地的社会风气不良很大责任在于官员的不作为。由于一年多来,这些官员跟随王阳明风餐露宿、同仇敌忾共同剿灭了为害一方的匪患,因此,王阳明已于无形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对他这次的治理之策,官员们自然也是心服口服。很多人都已经暗下决心要跟随王阳明干出一番事业来。
 
为了郑重起见,王阳明自己发布了一份告谕,命人前往南安、赣州等府分发,各府衙门要据此翻印。然后,各县必须依据十家牌,将告谕发放到各家各户,务必做到妇孺皆知。看到王阳明这次如此大动干戈,各府县官员也意识到了巡抚对此事非常重视,因此,也丝毫不敢马虎,都立刻派人翻印。就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王阳明治理的地方几乎都出现了他的告谕。百姓们几乎从没有看到过这种情景,都在相互告知告谕的内容。
 
王阳明的告谕直接明了,先是向百姓们分析了民风不淳的缘由,他谈道:“告谕百姓,风俗不美,乱所由兴。今民穷苦已甚,而又竞为淫侈,岂不重自困乏?夫民习染既久,亦难一旦尽变,吾姑就其易改者,渐次诲尔。”正是由于百姓中间长期以来都风行的奢靡、浪费的习气,普通人家平时里节衣缩食,但是如果有红白喜事,往往都讲排场、好面子,肆意挥霍掉多年的积蓄。久而久之,就会有很多人在生活困顿的时候,无以为继,只得为非作歹,沦落为盗贼。基于此,这位巡抚才要兴利除弊,强制当地百姓改变过去的习俗,他将其内容做了明确的界定,如提倡厚养薄葬,提倡节约办事,提倡求医问药,禁止举行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城乡迎神赛会。
 
其实,王阳明的这些规定早已有之。在儒家思想里就有大加宣扬勤俭节约的内容,而历朝历代的皇帝也都倡导这些社会风气。王阳明之所以将此作为切入点,是因为当地百姓中,相互攀比,奢靡、挥霍的风气很盛,很多家庭因此而倾家荡产、妻离子散。所以,人心思安,王阳明的做法也正是人心所向。他提倡的社会风气很快就被老百姓所接受,并逐渐开始效仿。
 
移风易俗只是王阳明治理地方的突破口,之后他又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亲自草拟了一份《南赣乡约》,通过告谕的形式,提倡百姓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从而使得礼制深入人心。其中,他提倡以村或者族为单位,公开推举德高望重之人来记录众人的起居、劳作状况,以此来提升民众相互监督的意识。
 
王阳明的改革措施切中时弊,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欢迎,进展也颇为顺利。这些措施的实施都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对百姓的约束也是由外到内的,尚未在民众内心深处扎根发芽。这使王阳明意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恢复当地的社会秩序,就必须要清除百姓心中的“贼”,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兴办学校,对百姓进行传统道德教育,使老百姓能够遵守礼制。于是,王阳明就先后在南安、赣州全面恢复社学,同时也开始兴建书院。
 
在明代,社学兴起的时间很早,早在太祖洪武八年(1375)时期就要求各地官员要在乡村创办社学,使普通人家的子弟也能够接受系统的教育。之后,在英宗、宪宗成化、孝宗弘治时期,都不断地强化兴办社学的制度法令。就读期间的费用,则往往是官府负担一部分,学生个人负担一部分,这使得原本较为贫寒人家的子弟也有机会去读书。
 
但是,从长远来看,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种性质的学校往往难以持久,但是,即便情况不够乐观,王阳明还是觉得一旦自己下定决心后,不管有多么艰难,都要坚持把事情做好。在设学这件事上,他也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在社学校舍的问题上,他效法前任的做法,把一些不合时宜的寺庙改造为学堂。接着就是聘请教师的难题,王阳明对师资力量非常重视,特意聘请了福建市舶司副提举舒芬来主持社学事务,并且动员自己优秀的学生前来任教。对各地的官员下令一定要解决教师的薪资问题,要保证教师能够领取到应得的薪金。条件都准备成熟之后,王阳明对社学的办学方向、授课内容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明确指出社学要将歌诗、习礼、读书同时并举,大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王阳明的大力提倡和推动下,南安、赣州各地的社学相继兴起,并且取得了显著的实效。

王阳明在担任赣州巡抚期间,不仅大力兴办社学,使得很多贫寒人家的子弟从中受益,而且,他也身体力行地讲学,将自己多年积淀的学问亲自传授给弟子。众多弟子也从恩师的讲学中,感受到了其学问功底的深厚,而且也对恩师的为人敬佩之至。于是有很多弟子就一直追随着他,王阳明在何地任职,就往往会有一批弟子不远千里地追随到这里。王阳明也被弟子们的诚心所打动,他把自己的巡抚衙门变成了传道授业的书院,弟子们就在巡抚衙门里聆听先生的教诲。可是,前来求教的弟子越来越多,偌大的巡抚衙门已经难以容纳,于是王阳明就在赣州建立书院,他对宋儒周敦颐钦佩有加,所以就用他的号来为书院命名,即“濂溪书院”。
 
在王阳明的悉心指导下,一大批的弟子,诸如欧阳德、何廷仁、黄弘纲等人,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的在科举考试中崭露头角,入朝为官;有的效法王阳明向人讲授、传播心学。他们都为王阳明思想的发扬光大做出了贡献。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