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平和、崇义、和平三县

王阳明在涮头剿匪行动出奇制胜,为朝廷、百姓扫除了一大障碍,可谓功高劳苦。涮头匪患的消除,大大打击了整个南、赣、汀、漳、潮、惠等地土匪的嚣张气焰,这些地方的山贼要么悄悄退出,要么也心中有所惧怕,不敢轻举妄动,当地的治安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王阳明手下的官兵也从剿匪中缴获了很多战利品,对此王阳明亲自过问,想了解一下这些嚣张跋扈的山贼们真实的生活状况。原以为山贼们的生活会奢侈无度,但是看到官兵们缴获的战利品,王阳明这才知道他们中有很多人的生活过得很拮据,更令他大感意外的是两千余名的山贼居然平均每人只有一件衣服,很多人竟然不名一文。顿时,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当然,王阳明也并非是毫无原则地一味怜悯。他有着更为长远的考虑,因为这些地方的匪患解决之后,并不算大功告成,还要考虑到这些地方今后如何治理,才能长治久安。这些山贼们虽然有罪,但是也没有达到要诛杀的地步。
 
对此,王阳明先是令手下认真核实山贼们的真实状况,以便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管理。这些山贼,一类是与官府为敌的惯犯,他们往往是由于触犯法令而被官府追缉,从而逃入山中负隅顽抗,对此,王阳明上书朝廷,予以斩杀;一类是来自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的流民,大多是由于遭受当地豪强的压迫难以为生,被迫当了山贼,这些人无意对抗官府,也基本上是一些小喽啰,对此,王阳明请求朝廷赦免,他们愿意回当地的就回去,并且可以免除其所欠下的赋税,愿意就地安置的也可以成为当地百姓。王阳明此举,把原本铁板一块的山贼瓦解为不同的群体,安抚人心,稳定了当地的社会秩序。安抚了山贼之后,长期遭受匪患的地方如何管理,也是一大难题。当地的一些读书人建议在本地增设县治,以加强对当地的治理,如此则能够保障当地的长治久安,杜绝匪患。王阳明也早有此意,如今得知很多人都倾向于增设县治,于是就上书朝廷,力陈其中的原因:
 
臣观河头形势,实系两省贼寨咽喉。今象湖、可塘、大伞、箭灌诸巢虽已破荡,而遗孽残党,亦宁无有逃遁山谷者?旧因县治不立,征剿之后,浸复归据旧巢,乱乱相承,皆原于此。今诚于其地开设县治,正所谓抚其背而扼其喉,盗将不解自散,行且化为善良。不然,不过年余,必将复起。(《添设清平县治疏》)
 
王阳明的分析鞭辟入里,非常到位,也切合了朝廷的利益。朝廷也很惧怕虽然暂时剿灭了山贼,但是潜藏在暗处的山贼们很有可能不甘心,他们也在加紧聚集力量,企图卷土重来。一旦他们得逞,那么再要想剿灭他们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而王阳明的这个奏折,恰到好处地替朝廷解决了这个难题,所以很顺利地得到了批准。经过两年的积极筹备,福建南部的第一个新的县治开始正式设立,取名为“平和”。为了加强对当地的治理,王阳明还将原本设在河头的巡检司迁移到枋头,从而杜绝了山贼的死灰复燃。之后,王阳明又相继在江西上犹县崇义里的横水设崇义县县治,在闽粤赣三省交汇处设置和平县。并且都将当地的巡检司迁移至县城。这些地方原本是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朝廷的行政管理尚未到达的地方,缺少官府的治理,自然就很容易成为山贼们聚集的地方,并且为害一方百姓。增设县治,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困扰朝廷以及当地官府的老大难问题。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