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传习录》由王阳明弟子所记,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的简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是儒家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落第的苦闷
拜访娄谅,使王阳明受益匪浅,尤其是萦绕在他头脑中很久的问题,即“如何才能成为圣贤”,得到了解答和贯通。在经过娄谅的点拨之后,王阳明如醍醐灌顶,心中顿时明亮了。
 
弘治三年(1490),竹轩公王伦去世,祖父的死对于王阳明来说是个非常大的打击,王阳明同祖父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甚至在他的身上都可以看到很多王伦的影子。
 
在家人的劝慰下,王阳明逐渐平复了心情,并且开始认真准备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明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是以宋儒朱熹等人对四书五经的解释为据进行阐释,有了之前对朱子学说的研习,这种论说方式对于王阳明来说可谓得心应手。
 
而后不日,王华回老家守丧,顺便给家族里的子孙们讲经解义,应对科举。王阳明便也随大家一起上课,背诵教材内容。闲暇之时,几位王家子弟相互切磋,但都以王阳明的功力为最深厚,大家都惊呼:“彼已游心于举业之外,吾辈不及也!”
 
在日渐刻苦的学习中,渐渐地,王阳明的变化越来越大,昔日那个性格开朗、活泼的人,变得一本正经,整日里端坐学习。大家在一起研讨的时候,他除了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外就没有多余的话了。大家纷纷询问原因,王阳明解释道,他十分后悔过去太过于放任自己,所以从今以后要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内敛、谨慎,不轻易动容。
 
弘治五年(1492)秋天,科举考试结果见分晓,二十一岁的王阳明在浙江乡试中中了举人。之后,按照当时的定制,他得到了参加会试的资格。不幸的是,王阳明落榜了。
 
这个时候,父亲王华晋升为右春坊右谕德,招来一些阿谀奉承之人。在登门道喜的同时,大家对王阳明的落榜表示遗憾,安慰他下次科举考试肯定能够像父亲一样高中状元。王阳明倒也显得非常豁达,不太在意这次考试的结果,却引来了旁人的闲话,认为他目中无人。
 
设立科举的本意,是求得圣人之道和朝政之势的有机结合。但是明朝末期,学术与政治从来都是不能两相融合的。这也使得王阳明纵有一身的抱负和学问,也无法在仕途上迈出第一步。
 
而且,王阳明成名过早,锋芒毕露,这样的人不是当权者所喜爱的。王阳明一再流露才华,非但没有为他走上仕途加分,反而成了绊脚石。
 
三年后,王阳明第二次参加会试,再次落榜。一些嚼舌根的人道出了他落榜本质所在:“此子如中第,目中不会有我辈矣。”
 
所以,虽然这次会试落第是因为那场至今仍然扑朔迷离的“会试泄题案”。但落榜还是说明了王阳明从政的日子还未到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王阳明在左冲右突、反反复复中磨炼。尽管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应该以落第为耻,但是王阳明却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考取功名,落榜是正常的事,不需要对此过分在意。
 
话虽如此,但从小未经受挫折的王阳明依然感到有些心灰意冷,他回到了老家,组织了一个龙泉山诗社。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