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先生曰:“古乐不作久矣。今之戏子,尚与古乐意思相近。”
未达,请问。先生曰:“‘韶’之九成①,便是舜的一本戏子;‘武’之九变,便是武王的一本戏子。圣人一生实事,俱播在乐中,所以有德者闻之,便知他尽善、尽美与尽美未尽善处。若后世作乐,只是做些词调,于民俗风化绝无关涉,何以化民善俗!今要民俗反朴还淳,取今之戏子,将妖淫词调俱去了,只取忠臣、孝子故事,使愚俗百姓人人易晓,无意中感激他良知起来,却于风化有益;然后古乐渐次可复矣。”
曰:“洪要求元声②不可得,恐于古乐亦难复。”
先生曰:“你说元声在何处求?”
对曰:“古人制管候气,恐是求元声之法。”
先生曰:“若要去葭灰黍粒中求元声,却如水底捞月,如何可得?元声只在你心上求。”
曰:“心如何求?”
先生曰:“古人为治,先养得人心和平,然后作乐。比如在此歌诗,你的心气和平,听者自然悦怿兴起,只此便是元声之始。《书》云‘诗言志’,志便是乐的本。‘歌永言’,歌便是作乐的本。‘声依永,律和声’,律只要和声,和声便是制律的本。何尝求之于外?”
曰:“古人制候气法,是意何取?”
先生曰:“古人具中和之体以作乐,我的中和原与天地之气相应,候天地之气,协凤凰之音,不过去验我的气果和否。此是成律已后事,非必待此以成律也。今要候灰管,必须定至日。然至日子时恐又不准,又何处取得准来?”
【注释】
①九成:九乐章。下文“九变”即九成。“韶”为舜的乐,“武”为武王的乐。
②元声:古代律制,以黄钟管发出的音为十二律所依据的基准音。故称元声。
【翻译】
先生说:“古乐不流行已经很久了。现在戏曲倒有些与古乐能意思相近。”
德洪不懂,便向先生请教。先生说:“《韶》乐里的九章,都是舜的一个戏本;而《武》乐的九变,是武王的一个戏本。圣人一辈子的事迹,都被记录在戏曲当中了。所以,德行高尚的人听了,就明白他是尽善尽美的还是尽美而未尽善的。后代人写作乐曲,只作一些陈词滥调,跟教化民风全然没有关系,这怎么能用来感化百姓呢,怎么能让风俗淳善呢?现在要让民俗返璞归真,把当今的剧本里的妖淫词调都去删除掉,只利用起当中忠臣孝子的故事,让愚昧无知的百姓们都懂得其中的道理。在不知不觉中感化他们的良知,这样对风化才会有好处。同时,古乐也就逐渐恢复本来面貌了。”
德洪又说:“我连找基准音都找不到,只怕古代的音乐也很难得以复兴吧。”
先生问:“你觉得基准音应该到哪里去寻找?”
德洪回答说:“古人制测管来测量气候的变化,这应该是寻找元声的办法。”
先生说:“假若要从葭灰黍粒中寻找元声,好比就是水底捞月,这怎么能成功呢?元声只能去内心寻找。”
德洪问:“在心上如何寻找呢?”
先生说:“古人大治天下,首先需要培养人们心平气和,然后才是作礼乐教化。就像你吟诵诗歌的时候,心里很平和,听的人才会自然愉快,激发起兴趣。这里只是元声的开始罢了。《尚书》说‘诗言志’,‘志’,就是音乐的根本;‘歌永言’,‘歌’便是作乐的根本;‘声依永,律和声’,律只要求声音和谐,声音和谐就是制作音律的根本。又何苦要到心外去寻求呢?”
德洪又问问:“那么,古人用律管测量气候的方法,根据又在哪里呢?”
先生说:“古人具备了中和的本体之后,才去作乐。而心体的中和,原本就是与天地间的气相相符合的。候天地之气,与凤凰的鸣叫相谐,不过是为了验证我的气是不是真的中和,这是制定了音律之后的事情了,不一定要依据这个才能制定音律。如今通过律管来候气,必须确定在冬至这天,但是,当到了冬至子时,只恐又不准确,又到哪里去找标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