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友静坐有见,驰问先生。答曰:“吾昔居滁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或务为玄解妙觉,动人听闻。故迩来只说‘致良知’。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炼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此便是学问头脑。我这个话头,自滁州到今,亦较过几番,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医经折肱,方能察人病理。”

【原文】
 
一友静坐有见,驰问先生。
 
答曰:“吾昔居滁①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或务为玄解妙觉,动人听闻。故迩来只说‘致良知’。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炼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此便是学问头脑。我这个话头,自滁州到今,亦较过几番,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医经折肱②,方能察人病理。”
 
【注释】
 
①滁:指滁州(今安徽滁县)。
 
②医经折肱:语出《左传》“三折肱,知为良医”。意为久病可以成为良医。
 
【翻译】
 
一个朋友,他在静坐的时候有了一些领悟,便马上跑过来向先生请教。
 
先生说:“我曾经住在滁州的时候,看到学生们注重在知识见闻上的辩论,对学问却没有帮助。因此,我便教他们静坐。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在静坐中触及了良知的境界,短时间内很有效果。但是时间长了,有的人渐渐有了喜静厌动,陷入枯槁死灰的弊病;或者就致力于玄妙的见解,耸人听闻。因为这个原因,近来我都只说‘致良知’。良知明白了,无论你是到静处去体悟也好,或者在事情上磨炼也好,良知的本体本来就是没有动静的,这才是做学问的核心。我的这些话,从滁州到现在,我仔细琢磨过几番,只有‘致良知’三个字是没有弊病的。这就好比医生,要经历过多次折肱,才能了解人的病理。”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