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德洪附记


【原文】
 
先生初归越时,朋友踪迹尚寥落。既后四方来游者日进。癸未年已后,环先生而居者比屋。如天妃、光相诸刹,每当一室,常合食者数十人,夜无卧处,更相就席,歌声彻昏旦。南镇、禹穴、阳明洞诸山远近寺刹,徒足所到,无非同志游寓所在。先生每临讲座,前后左右环坐而听者,常不下数百人。送往迎来,月无虚日。至有在侍更岁,不能遍记其姓名者。每临别,先生常叹曰:“君等虽别,不出天地间,苟同此志,吾亦可以忘形似矣。”诸生每听讲出门,未尝不跳跃称快。尝闻之同门先辈曰:“南都以前,朋友众游者虽众,未有如在越之盛者。此虽讲学日久,信孚渐博。要亦先生之学日进。感召之机,申变无方,亦自有不同也。”
 
【翻译】
 
先生刚开始回到绍兴的时候,来拜访的朋友还寥寥无几。后来,从四面八方来求学的人与日俱增。嘉靖二年(1523),与先生比邻而居的人也变多了。比如天妃、光相等古寺里,每间屋子里一起吃饭的都是几十个人,晚上都没有睡觉的地方,大家只能轮流睡觉,歌声通宵达旦。南镇、禹穴、阳明洞等等,远近的寺庙里面,只要能够走到的地方,都是志同道合的求学者们在居住。先生每次来讲学,前后左右围坐的听众常常不下几百人。迎来送往,一个月当中没有一个是空闲的。甚至有人来这里听讲,就听了一年多,先生都不能完全记清楚他们的姓名。每次告别的时候,先生常常感叹地说:“你们虽然与我分开了,但也在这个天地之间。如果我们有着共同的志向,我就算忘掉了你们的容貌也没有关系。”学生们每每听完讲出去的时候,没有不欢呼雀跃的。我曾听同门的长辈们说:“来南京之前,虽然问学的朋友很多,但还是没有在绍兴的时候多。这固然是因为先生讲学的时间长了,获得的信任也就更多了,但主要还是在于先生的学说与日俱进,感化学生的时机和开导学生的方法,都能够应用自如,所以效果也自然有所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