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传习录》由王阳明弟子所记,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的简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是儒家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问“有所忿懥”一条。先生曰:“忿懥几件,人心怎能无得?只是不可‘有所’耳。凡人忿,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且如出外见人相斗,其不是的,我心亦怒;然虽怒,却此心廓然,不曾动些子气。如今怒人亦得如此,方才是正。”
【原文】
 
问“有所忿懥①”一条。
 
先生曰:“忿懥几件,人心怎能无得?只是不可‘有所’耳。凡人忿,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且如出外见人相斗,其不是的,我心亦怒;然虽怒,却此心廓然,不曾动些子气。如今怒人亦得如此,方才是正。”
 
【注释】
 
①有所忿懥(zhì):语出《大学》“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翻译】
 
有人向先生请教《大学》里“有所忿懥”这一句话。
 
先生说:“忿懥的几种情绪,例如仇怒、恐惧、好乐、忧患,人心里怎么可能会没有呢?只是不应该有罢了。一个人觉得忿懥的时候,加上一份着意,就会忿懥得过度,这样就没有了心胸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当有忿懥的情绪的时候,心就不能达到中正。所以对于忿懥等几种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在意,心体就自然能够廓然大公,从而达到中正平和。现在如果我外出看到别人在互相打斗,对于不对的那方,我心中也会很忿懥;然而我虽然感觉到忿懥,但我的心却是坦然的,不生过多的气。现在对别人生气时,也该这样,那才能中正平和。”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王征 评论 问“有所忿懥”一条:不能无,又说不该有,你没理解,所以翻译不对,对照一下上下文就可以翻译对了。前面是结论,答案在后面的解释里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