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言
首页
图书
搜索
公众号:5000言
手机扫码访问本页
公众号:5000言
登录 注册
传习录
《传习录》由王阳明弟子所记,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的简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是儒家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全文
结构
简介
生平
学说
王阳明
问“有所忿懥”一条。先生曰:“忿懥几件,人心怎能无得?只是不可‘有所’耳。凡人忿,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且如出外见人相斗,其不是的,我心亦怒;然虽怒,却此心廓然,不曾动些子气。如今怒人亦得如此,方才是正。”
当前位置:
主页
传习录
黄直录
【原文】
问“有所忿懥①”一条。
先生曰:“忿懥几件,人心怎能无得?只是不可‘有所’耳。凡人忿,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且如出外见人相斗,其不是的,我心亦怒;然虽怒,却此心廓然,不曾动些子气。如今怒人亦得如此,方才是正。”
【注释】
①有所忿懥(zhì):语出《大学》“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翻译】
有人向先生请教《大学》里“有所忿懥”这一句话。
先生说:“忿懥的几种情绪,例如仇怒、恐惧、好乐、忧患,人心里怎么可能会没有呢?只是不应该有罢了。一个人觉得忿懥的时候,加上一份着意,就会忿懥得过度,这样就没有了心胸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当有忿懥的情绪的时候,心就不能达到中正。所以对于忿懥等几种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在意,心体就自然能够廓然大公,从而达到中正平和。现在如果我外出看到别人在互相打斗,对于不对的那方,我心中也会很忿懥;然而我虽然感觉到忿懥,但我的心却是坦然的,不生过多的气。现在对别人生气时,也该这样,那才能中正平和。”
上一篇:
“文公‘格物’之说,只是少头脑。如所谓‘察之于念虑之微’,此一句不该与‘求之文字之中’‘验之于事为之著’‘索之讲论之际’混作一例看,是无轻重也。”
下一篇:
先生尝言:“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吾儒着相,其实不着相。”请问。曰:“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为个君臣、父子、夫妇着了相,便须逃避。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着父子、君臣、夫妇的相?”
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你怎么看?
共
0
条评论
最新
最早
加载中...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王征
评论
问“有所忿懥”一条
:不能无,又说不该有,你没理解,所以翻译不对,对照一下上下文就可以翻译对了。前面是结论,答案在后面的解释里
短信登录
密码登录
登录5000言
账号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未注册过5000言的手机号, 我们将自动帮你注册账号
登录5000言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