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传习录》由王阳明弟子所记,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的简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是儒家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辗转刊行钱德洪跋

 

【原文】

 

 
嘉靖戊子①冬,德洪与王汝中奔师丧至广信,讣告同门,约三年收录遗言。
 
继后同门各以所记见遗。洪择其切于问正者,合所私录,得若干条。居吴时②,将与《文录》③并刻矣。适以忧去,未遂。当是时也,四方讲学日众,师门宗旨既明,若无事于赘刻者,故不复萦念。
 
去年,同门曾子才汉④得洪手抄,复傍为采辑,名曰《遗言》,以刻行于荆。洪读之,觉当时采录未精,乃为删其重复,削去芜蔓,存其三分之一,名曰《传习续录》,复刻于宁国之水西精舍。
 
今年夏,洪来游蕲,沈君思畏⑤曰:“师门之教久行于四方,而独未及于蕲。蕲之士得读《遗言》,若亲炙夫子之教。指见良知,若重睹日月之光。惟恐传习之不博,而未以重复之为繁也。请裒其所逸者增刻之。若何?”洪曰:“然。”师门致知格物之旨,开示来学,学者躬修默悟,不敢以知解承,而惟以实体得。故吾师终日言是而不惮其烦。学者终日听是而不厌其数。盖指示专一,则体悟日精,几迎于言前,神发于言外,感遇之诚也。
 
今吾师之没未及三纪,而格言微旨渐觉沦晦,岂非吾党身践之不力,多言有以病之耶?学者之趋不一,师门之教不宣也。乃复取逸稿,采其语之不背者,得一卷。其余影响不真,与《文录》既载者,皆削之。并易中卷为问答语,以付黄梅尹张君⑥增刻之。庶几读者不以知解承而惟以实体得,则无疑于是录矣。
 
嘉靖丙辰⑦夏四月,门人钱德洪拜书于蕲之崇正书院。
 
【注释】
 
①嘉靖戊子:嘉靖七年(1528)。
 
②居吴时:指钱德洪嘉靖十一年(1532)在苏州府学任教授时。
 
③《文录》:指《王文成公全书》卷四至卷八。
 
④曾子才汉:曾才汉,王阳明弟子,身世不详。曾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在江陵刻印王阳明语录《遗言》。
 
⑤沈君思畏:名宠,号古林,字思畏,安徽宣城人。欧阳德与王畿的弟子,与谷钟秀共同创建蕲州崇正书院。
 
⑥黄梅尹张君:黄梅,今湖北黄梅县。张君,黄梅县令,身世不详。
 
⑦嘉靖丙辰:嘉靖三十五年(1556)。
 
【翻译】
 
明嘉靖七年(1528)冬天,我和王汝中到广信(今江西省上饶市),去处理先生的丧事,向同门师友们发送讣告,约定三年之内收录齐全先生的遗言。
 
随后,同学们都把他们各自做的记录陆续寄来了过来。我挑选了其中比较合乎先生思想的,加上我自己的记录,一共有若干条。在吴(今江苏省苏州市)时,我曾想把这些和《文录》一起刻印出来。但是正逢我回家守丧,所以没有成功。当时,天下讲授先生学说的人与日俱增,宗旨好像已经在天下得以昌明了,所以没有必要再作刻印,所以我也不再去考虑这件事了。
 
去年,曾才汉先生得到了我的手抄本,又从别的地方四处收辑,取名《遗言》,在荆州刊刻发行了。我读了《遗言》,觉得他的采录不够精准,所以就删掉了其中重复繁杂的部分,只存留了三分之一,并且命名《传习续录》,在安徽宁国的水西书院刻印了。
 
今年夏天,我到湖北蕲春游历,沈思畏说:“先生的学说已经在天下传播很久了,只是还没有流传到这里。蕲春的学子们读了《遗言》,就像亲自得到了先生的教诲。明白了良知,就像是重新看到了日月的光辉。他们倒并不因为其中的重复而感到累赘,只是担心《遗言》收录得不够广泛,所以要麻烦您把散失的部分都增加进去,怎么样?”我便答应了。先生致知格物的主张,开导了学者们,让学者亲自修习,默默领悟,不敢只从知识上去理解继承先生的学说,以求获得它的实体。所以,先生终日不厌其烦地强调格物致知,而学生们也整天不厌其烦地听着。因为先生指点得专一,学生们领悟得也就更加精微了。先生还没说到呢,弟子就已经明白要讲什么了,也就是说,早就已经心领神会了,充分感觉到了教学双方的诚心。
 
现在先生逝世还没三纪(一纪为十二年),但他的格言和宗旨就已经慢慢暗淡了下去,这难道不是因为弟子们身体力行得不够,太多空谈造成的结果吗?弟子们不统一目标,所以先生的学说不能得以宣扬。所以我又收集了一些不完备的内容,编成一卷。而其余真伪难辨的内容和《文录》已刊刻过的,就删掉了。并且我把中卷改成了问答的形式,再交给黄梅县令张先生,让他增刻发行。希望读者不仅仅从知识的解释上来理解这本书,并且要注重在切身实践中体悟先生的学说。这样,就不会再怀疑这本书的价值了。
 
嘉靖三十五年(1556)夏四月,弟子钱德洪谨跋于蕲春崇正书院。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